這裏是我的 blog。你可能在知乎見過我,不過我已經離開知乎了。這個 blog 暫時是我文章的唯一發佈處。

名字

“Radow” 是我很早之前生造的詞彙,沒有特殊含義——即使有,如今作爲其創造者,我也不大想得起來。當然,後來經過搜尋,發現確實存在這個名字,不過相信對於大多數中文使用者而言,“Radow”只是一個奇怪的 ID。至於它的含義,自然就由我說的話、我寫的文字來闡釋了。

由於我愛吃草莓,後來也有人直接叫我「草莓」——緣起已不可考,不過至少這是一個中文稱呼,因此在中文交流的環境下,「草莓」迅速取代了“Radow”。愛吃草莓的,顯然不止我一人;而願意在網路 ID 上加入「草莓」的也有很多,因此我對於「草莓」的闡釋力自然也就不如對“Radow”的闡釋力那樣顯著了。

「只寫前三頁」

自 2015 年起,我先後建立了 4 次 blog,每次都是草草收場,更新從來不超過 20 篇文章。生活不是輕鬆的主顧,而我又極懶,不出兩個月,blog 就疏於維護,其命運自然也就註定——「那“Radow”一到店,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……」

這也不好爭辯;我早早地意識到這是我的巨大缺點。很多時候,雖然有了一些想法,但我會覺得沒有什麼話好講,就不寫 blog;得益於 Twitter 以及類似事物的發明,這些想法可以被迅速輸出(output),然而文體形式和內容都是兩樣了。不少人(例如 Steven Sinofsky)拿 Twitter threads 做 blog 用。所以我內心似乎還是有一點原諒自己的:大家都這樣嘛!

不僅僅是 blog,在現實世界,我的記事本也從未寫滿過。最誇張的情況,一年內只寫了三頁,而後「突然有了新點子」,隨即將那三頁抹去,直接當作新本子用。

離開知乎

在過去的 6 年(2016-2022)中間,我主要在知乎活動。在這之前,我和很多 21 世紀初的互聯網用戶一樣,習慣在百度貼吧發言。我非常感謝知乎,它對我的精神意識有着巨大的影響,至少在 2019 年之前是這樣的。

早期的知乎可以被看作是 Apple4us 的衍生產物,而 Apple4us 很明顯地受到了包括 John Gruber 在內的親 Apple 媒體人的影響。我可能是最後一組「部分地接受了」John Gruber 式觀點的知乎用戶,這也是我長期寫作繞不開 Apple 的一個重要原因(另一個是因爲我本來就對 Apple 產品感興趣)。知乎的一件功勞是在中文技術 community 之間普及了工業設計、用戶界面設計、字體等的一些基礎概念,至少在這些議題上,人們似乎有一種對「美」有所追求的面貌。不過,在其他議題上就並沒有如此幸運。小衆話題,如「語言學」(你在知乎上偶爾會有這個話題非常大衆的錯覺),體現的面貌往往和專門 BBS 接近;但真正大衆的話題(如數碼產品),已經沒救了。

如今,知乎的一系列舉措和伴生的改變,讓我不得不選擇離開它。中國大陸實行的互聯網實名制和各種方針是一個因素,但知乎自己也已經爛透了。好問題的發現越來越困難,創作內容的 distribution 也不能令人滿意,社區變成現在如此 toxic 的樣子,多數用戶不再將知乎作爲最主要的活動區域。

儘管我依然認爲知乎擁有非常優質的中文知識資源(我在互聯網上檢索任何話題時,都會考慮在檢索指令中加入 site:www.zhihu.com ,注意這裏不包含 zhuanlan.zhihu.com),但在知乎內關注用戶、接受知乎設計的演算法這樣的用法目前看來是非常低效乃至影響 mental health 的。

有朋友建議我做 write-only user,tbh 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——如果知乎的「問答」機制還沒有爛透的話。雖說我此前的帳號在 Apple 話題下通常擁有很高的排名加成——其明顯程度令我都感到驚訝——但一想到要和無數「復讀機」和媒體帳號就文字的 distribute 展開激烈競爭,爆懶的我就打起了退堂鼓。至於知乎專欄(類似 blog),更是意義有限。

目前我已經移除了此前在知乎的絕大多數內容(我無法檢索到過往評論),日後會有選擇地、逐步地 po 到本站上。

動畫,偶像,同人文化

在百度貼吧發言的那段時期,由於一系列機緣巧合的因素,我很模糊地對東方 Project 和 VOCALOID 有了基礎的認識,並成爲了 bilibili 的早期用戶。但那確乎是一種非常模糊的印象,而我對那些內容也大多不感興趣。可能有一些人會認爲我看過很多動畫——真的沒有,我看得很少,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只是看過《哆啦A夢》和《遊戲王》。當時的情況大約是:有貼吧用戶 po 了東方 Project 的音樂,我一聽,嘿,還真不錯,就去百度知道當「伸手黨」去了。

2014 年的時候,LoveLive! 在中國大陸捲起風暴,我自然也有所聽說。不過,那時中國大陸的 LoveLive! 社區已經相當本地化,我感受不到「異國」的東西,也沒有怎樣接觸。到了 2017 年,我偶然檢索細野晴臣的資訊,找到了一個介紹日本流行音樂史的視頻。其視頻作者不斷推介一個叫做「偶像大師」(アイドルマスター)的企劃,它成功地吸引了我,並使我最終成爲一名偶像大師愛好者。偶像大師同樣深度地參與塑造了我的精神意識,我很感謝它。

未來我計劃圍繞偶像大師做一些 deep dive 的內容。

其他愛好

  • 由於《信長之野望》的因素,我對泛日本歷史文化有一定興趣。雖如此,我不活躍於任何日本戰國史相關 BBS,也很少有時間閱讀史料,瞭解不深。不過,一些基礎常識還是有所瞭解。
  • 喜歡 Tom and Jerry,和很多人一樣,這是我最喜歡的動畫(animation)。
  • 玩音樂遊戲,主要是移動設備端的音樂遊戲。Arcade 的經驗相對就少一些了。
  • 玩任天堂遊戲,尤其喜歡馬力歐系列。研究過其 TAS 和 mod,主要對象有 SMB1、SMB2、SM64、SMG、NSMBWii(突然想到一個不好笑的笑話,什麼是 SM?SM 就是 Super Mario 啦)。
  • 一直想學畫畫,但沒有學會。下次一定。
  • 接受過基礎的物理科學訓練。
  • 有一個信條:”fake it till you make it“,因此會刻意關注類似現象學、瑜伽唯識、神祕學等「聽起來就很高級的內容」,然後「不懂裝懂,大發聯想」。
  • 喜歡懷舊。

Telegram 頻道

我在 Telegram 有一個頻道,以每日爲頻率更新,主要貼一些自己看到的有趣的東西。

歡迎閱讀本 blog 的其他文章(如果有)。聯繫請發伊妹兒:mailto:hey@radow.me

修訂於 2022 年 4 月 20 日;第一版記於 2021 年 12 月 5 日